欢迎登录大教育网!

登录 | 注册

以简约教学视角叩问教育真谛

2018-05-08 10:14:22 编辑:大教育网

以简约教学视角叩问教育真谛

 ⚫编者按


阅读全国名师徐长青的文章需要静心和深思,这是编者感受。以本篇为例,徐老师倡导“简约教学”十几年,爱之深,意之切,须静心阅读文字方能知情达意。本文以简约教学的角度叩问教育真谛,实际将教育教学的若干重大、关键性问题进行清晰表述,对教育教学的一些基本思想和本质属性映射说明,无论从思想高度,还是实践层面,须潜心思考才能获得真经。正如作者所言:教师不应追求偶然的结果,而是用理性的归因,寻找教育的必然结果。



徐长青

正高级教师、特级教师,天津市红桥区教师进修学校副校长。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国内访问学者,教育部国培专家,全国数学教改研究会常务理事、秘书长,全国多元智能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会长,全国中小学名师工作室联盟常务副理事长。天津市师范大学兼职教授、硕士研究生导师,天津市未来教育家奠基工作首批培养对象和首位推介人。教育部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专家委员。

简约是一种回归和沉淀,是一种对规律的尊重与遵循。

——徐长青

倡导简约教学十几年了。我认为,简约是一种回归和沉淀,是一种对规律的尊重与遵循。简约是教师教学中的一种思考方法,简约更应成为一种数学教与学的基本方式,这才能真正做到返璞归真,从起点看教育,立于本源的审视,实现追求人本的高效教学。


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地叩问什么是教育。教育的真谛是什么?


教育是什么?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。法国哲学家雅克马里坦在《教育在十字路口》一书中说:“教育是为了培养人的意志,是关乎人的情感和幸福的。这样的教育才是让人获得自由的教育。”美国教育家杜威则说:“培养孩子最重要的是学习态度,是让他们保持学习的热情。”

教育是呵护并引领学生成长的过程,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享成长幸福的过程,是被发现使认同的过程。

——徐长青


在简约教育看来,教育是呵护并引领学生成长的过程,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享成长幸福的过程,就教学而言是教学相长、师生生命对成的过程。


如果非给教育下一个定义,30年的工作经历让我深深地体会到:教育是被发现使认同的过程。所谓被发现是指:每一个生命都有被发现的渴望,发现和欣赏学生是教师的天职,从成长的角度看,这是满足个体成长的需求侧管理;所谓使认同是指:每一个生命都在走向成熟,不断融入社会,这就需要引导他们认同主流价值观、核心价值观,从成长的角度看,这是提升生命价值的供给侧引领。我以为,知识无国界,但教育是有方向的,教育要以理性之光照亮学生生命成长之路。

教育是对生命的敬畏与尊重。

——徐长青


教育的真谛又是什么呢?无疑是对生命的敬畏与尊重。


学生是有生命的,教师是有生命的,教师通过课堂向学生传授知识,因此课堂必然是生命与生命的对话过程,它也是有生命的。生命是能动的、是充满活力的,也是不断走向成熟的,教师面对的是一个个潮气蓬勃的孩子,是一个个具有个性的生命,教学是不能漠视生命的存在,更不能无视生命的成长。

课堂是有生命的,教学是有力量的。

——徐长青


教师助力于学生成长要通过五力修炼(课程理解力、教学创新力、教学执行力、学生研究力、课堂反思力),提升教学软实力,关注个性差异下学生不相同的成长状态、心情、困惑,更新观念,成长学生,成长自我,那些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急功近利的教师,那些把课堂当作自我表演的舞台,把学生分成主角、配角的做法,反复演练的课堂,是没有生命力的。


简约教育研究对教师职业修养提出了较高的专业要求,要学会关注,关注学生成长中的生发力、生长力、生成力、生活力,让他们尽情的演绎和展示自我的生命力。课堂是有生命的,尊重生命,是教师人文修养的体现。


简约教育研究还对教师职业技术提出了更高的专业要求,要善于发现,发现课堂教学中的着力点、用力点、借力点、给力点,以他们自觉的探求和发现自己的回力点。教学是有力量的,力透课堂,是教师专业修为的体现。

教师不应追求偶然的结果,而是用理性的归因,寻找教育的必然结果

——徐长青


教育不仅是寻找,也是无限的追索,“大道至简、道法自然”。教师应是崇德尚美的,具有理性的价值思考的人,在事业中也不乏浪漫主义的教育追求。我愿借用“水”的风范、情怀、品行和境界深度诠释自己的教育追求。追求上善若水的修然风范,在厚载真爱与责任中自树树人。追求山高水长的陶然情怀,在满怀希望与激情中勾画愿景。追求真水无香的蔼然品性,在返璞归真与简约中超越自我。追求水流不争的超然境界,在团队建设与成长中享受教育。


正是水一般执著的教育追求也让我更深层次的理解了教育,又一次理性的思考教育:教育是约定的过程,而不是约束的过程,教育的真谛在于对生命的激励与唤醒。教育是干预的过程,而不是干涉的过程,教育的艺术在于让学生被发现使认同。


恰恰因为教育是个过程,教师不应追求偶然的结果,而是用理性的归因,寻找教育的必然结果。这就需要我们用过程的视角去看待每个学生,需要教师放下“长成”的功利心,更多关注学生的生命“成长”,以理性之光去照亮教育。教育不是圆梦的地方,教育应是梦起的地方!

来源:徐长青工作室

分享到: